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3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17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3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5篇
丛书文集   404篇
理论方法论   165篇
综合类   2653篇
社会学   295篇
统计学   1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不同于既有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中的宏观制度主义视角,也区别于单一组织微观实践路径的研究取向,文章基于粤南沙镇的实地调研经验,总结提炼出“半正式组织”这一新型实践类型,有助于弥合既有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鸿沟。“半正式组织”是对现代组织“正式与非正式”二元对立框架的尝试性超越,在组织结构、成员关系、资源链接方式等方面均呈现新特征,其形成机制可概括为党建引领、组织挂靠与领袖吸纳。“半正式组织”的实践功效表现为助推农民工在流入地提升经济机会,增强政治参与,链接公共服务,扩展群体社会交往,因而成为现阶段有限制度供给和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不均衡情境下,实现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2.
“镇改市”是我国基层行政体制改革的试验,也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基层行政区划改革做出的有益尝试。以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为目标指向,通过激活中小城市的发展“命脉”,改变单纯依靠经济推动乡镇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农民城”向新型城镇的跨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探索。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缺位的行政规划设计、有限的乡镇管理能力、被异化的政绩观念、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以及市民文化普及不到位等,对“镇改市”的推进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成为“镇改市”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问题的化解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技术的支持和法治的保障,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共同为“镇改市”改革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3.
乡村治理不但需要有社会学、经济学等“解决问题”的学科介入,更需要有“分析问题”的哲学思考,因为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乡村之所以需要进行治理,一是源于浅表层面乡村的撕裂与破坏,二是源于深层的乡村风俗文化的改变。即,乡村社会功能的变迁与调整是乡村治理的最根本原因,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原因则属表层因素,乡村治理的实质是如何在城乡互动中对乡村进行重新定位、整合。乡村治理需要厘清“乡村”治理与城市涉农社区的“社区”治理之别,针对聚集型乡村和离散型乡村的差异性有治理侧重,否则容易陷入乡村政绩建设而不是乡村社会功能建设的陷阱。《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乡村治理体系转型的开始:由党建“引领”向“党组织领导”转变、由“三治融合”向“一元多方”转变。这种转变既利于聚集型乡村的城市化推进,也利于离散型乡村的防衰治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乡村展现与践行。  相似文献   
24.
新乡贤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社会资源,尽管不同地区新乡贤群体由于结构不同导致其社会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但乡村慈善功能应是各地新乡贤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乡村慈善也是当前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急需外部新资源注入推动。只有对中国新乡贤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搭建合适的平台实现新乡贤资源与乡村慈善项目的有效对接,积极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慈善,才能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新乡贤资源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改善乡村生产与生活条件,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5.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local diversity is being experienced by Somali immigrants who have previously lived in the Netherlands and are now residing in London. It explores the various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living in homogenous urban areas within a super-diverse city and focuses on three situations: (1) when homogeneity is functional and leads to living in parallel worlds; (2) when homogeneity creates social reproduction, even when located in a super-diverse city; and (3) when people manage to oscillate between both worlds – i.e. between homogenous urban areas and the potential offered by a super-diverse cit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migrants trace different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uper-diversity.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operate at different scales – the locale and the cosmopolitan super-diverse metropolis. However, the most vulnerable people have more difficulty in accessing and benefiting directly from the potential offered by super-diversity.  相似文献   
26.
Abstract

In this essay, I suggest that artistic production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the Canada-US border during the late-twentieth century when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ccurring to dominant understandings of Canada in relation to North America. Focusing on the medium of video art, I trace the sustained engagement of Canadian contemporary artists to respond to and comment on the move towards continental integration through free trade. I contextualize my discussion in relation to trade developments that opened Canada’s border with the US, such as the 1989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nada-US Free Trade Agreement. This agreement, along with the later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led to increasing continental integration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well as hope for hemispheric integration with the subsequent negotiations towards the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With attention to works by Lisa Steele and Kim Tomczak, Eva Manly, and Clive Robertson, I foreground cultural contributions to redefining the Canada-US borderlands. Here, I chart the artists’ intention to echo narratives of the border’s porousness and address the power dynamics between the Canadian state and its trade partners. Examining themes of cultural imperialism, coloni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I point to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production in assessing the borderlands and, more broadly, histories of free trade in North America.  相似文献   
27.
“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产城融合要以“产城人”互动为基点,构建产城人互动的有机体系,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以城市功能为载体,以产业高级化为动力,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城镇发展模式。政府推动产城融合的政策措施需要重点关注: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级化转型;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28.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大众化一体化发展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步入新境界的一条必由之路。两种“大众化”的一体化既指理论阐释上马克思主义要充分吸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转型要充分地马克思主义化,也是指两种“大众化”并非彼此隔离的两个行动系列,而是合二而一的一个行动。“一体化”凸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传统意识。其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理论诠释与理论创新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9.
大学生农民工是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社会职业群体。借鉴恩泽格尔的移民分析四维度模型,对其城市融入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社会融合理论三个层次说,剖析了阻碍其城市融入的因素。应从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特征和其城市融入困境因素着手,政府应消除二元体制,排解“融城”障碍;高校应加大职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个体应注重资本积累,拓展就业渠道等,以圆其“融城梦”。  相似文献   
30.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为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中国的职业年金制度终将被整合构建起来。本文从职业年金概念的辨析开始,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出职业年金制整合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将职业年金制设计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作为雇主参与职业年金筹资;筹资模式采用基金制的缴费确定型计划;缴费率目标值设定为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10%~15%,且替代率目标值设定为40%~50%;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